9月16日-19日,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四屆全國學術會議暨第七屆第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簡稱CNS 2021),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主辦,重慶市神經科學學會和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部協辦。會議將以線下(為主)+線上形式召開。通過大會報告、專題報告和墻報的形式,就神經科學領域國內外的進展和最新成果進行廣泛學術交流。會議期間還將進行Olympus Award forExcellent Poster評選活動。
作為我國神經科學領域規模最大的學術會議,其學術質量也在國內屈指可數。本次會議邀請到神經科學領域頂尖科學家們做大會報告,旨在創造一場高水平、創新型的學術交流盛宴。
多位院士領銜,創造學術盛宴
王玉田
嘉賓簡介: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生命健康學院院長、講席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腦研究中心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學術成就:主要研究神經遞質受體在神經細胞內轉運及膜表面動態表達和調節的分子機制,及其在神經系統疾病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同時專注于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的機理研究和創新藥物的開發,尤其在學習和記憶障礙以及腦中風、癲癇、藥物成癮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特異性藥物開發中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擁有多項國際保護的藥物專利和一項可用于藥物開發的新型技術專利。
張明杰
嘉賓簡介: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1995年起歷任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張明杰院士于2020年12月正式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任生命科學學院創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全職講席教授。
學術成就:長期研究神經極性建立與維持、神經信號傳遞中關鍵蛋白的結構與功能,在Science、Cell 等雜志發表論文200 余篇。近五年的突破性工作包括:系統性地研究了神經突觸后致密層(PSD)中PDZ、GK 結構域支架蛋白構建神經信號傳導網絡的分子機制;發現相變調控PSD 中核心蛋白質機器的組裝,并闡明其與突觸可塑性的相關性;發現支架蛋白的液-液相分離是構建突觸前活性區的關鍵機制;系統研究了肌球蛋白的結構與靶物識別機制,為理解分子馬達調節下的蛋白轉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在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張明杰教授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年輕學者,其中十幾位已經在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獨立的實驗室。
段樹民
嘉賓簡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2011-2019)、監事長(2019-現在),國際腦研究組織常務理事。2010年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兼醫學部主任。2019年任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院長。先后擔任J Neurophysiol、Neurobiol Disease、Hippocampus、Glia、Cell Calcium 等國際雜志編委,Neuron 顧問委員會委員,NeuroscienceBulletin主編。
學術成就:主要研究突觸功能、神經元-膠質細胞相互作用及腦功能的神經環路解析,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 Science、Cell、Neuron、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等國際著名雜志,在該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魯友明
嘉賓簡介:于2011年5月全職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工作至今,此前任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新奧爾良醫學中心BOLLINGER冠名終身正教授。
學術成就:長期致力于研究“神經突觸可塑性與學習記憶的分子機理”,在Cell(通訊作者1篇)、Science (第一作者1篇),Nature Neuroscience(通訊作者2篇)和Neuron(通訊作者4篇)等國際高水平SCI期刊發表論文108篇,其中影響因子>10分的論文19篇,總被引6258次,入選2014-2019年愛思維爾公司發布中國高被引神經科學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記憶神經環路”創新研究群體(2017-2023年)。
鐘毅
嘉賓簡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PI、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PI?,F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學習記憶基礎與臨床分會主任委員。
學術成就:長期從事學習與記憶機理以及相關疾病病理機制研究,取得了多項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曾獲得“Pew”生物醫學優秀學者獎。近年來開創并發展了主動遺忘的細胞生物學機制研究領域,鑒定了Rac1、Cdc42、Raf等一系列調控遺忘的核心分子。
施路平
嘉賓簡介: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光盤國家工程中心主任,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士。
學術成就:1992年從德國科隆大學獲博士學位,1996-2013在新加坡科學院數據存儲研究院先后擔任光學材料和系統實驗室主任, 非易失性存儲器實驗室主任。曾領導過新加坡科學院10年人工認知存儲器重大交叉研究項目。2013年加入清華,組建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中心是從基礎理論、硬件系統、軟件環境全方位研究類腦計算系統的團隊。領導發展出世界首款異構融合的類腦計算功能芯片(天機芯),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Nature(2019.08.01)上,被兩院院士評為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科技部十大科學進展。2020年在Nature上再次發文,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完備性及軟硬件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曾擔任多個國際會議的主席。研究領域包括類腦計算、信息存儲、集成光電子、智能儀器。
沈定剛
嘉賓簡介:上??萍即髮W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創始院長,上海聯影智能醫療科技公司聯席CEO,IEEE Fellow,AIMBE Fellow,IAPR Fellow,MICCAI Fellow。
學術成就:曾任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放射學系、醫學影像中心、計算機系、生物醫學工程系終身教授,冠名杰出教授,放射學系Faculty Development主任,影像信息中心主任,醫學圖像分析實驗室(IDEA Lab)主任,醫學影像中心(BRIC)圖像分析平臺主任。世界上最早開展醫學影像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并最先將深度學習應用于醫學影像。發表論文1100余篇,H-index 112,引用4萬多次。Frontiers in Radiology 主編,八個國際期刊的現任編委,MICCAI 2019大會主席。
防控須知
健康篩查:確保個人健康碼、行程碼為綠碼。核酸檢測
個人防護:參會嘉賓須落實個人防護要求,全程、規范佩戴口罩,注意手衛生,現場工作人員應佩戴口罩、手套。進場、轉場時分批、有序出入,配合會場入口做好體溫、健康監測和健康碼、行程碼查驗。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除工作需要外,原則上不與無關人員接觸、不參加其他聚集活動。
其他防疫要求:將根據重慶當地最新防疫政策隨時調整,請關注大會官網,及時通知大家。